Quantcast
Channel: 觀點 Perspective - C-Culture Zine
Browsing all 1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淺談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處境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局面中,面臨的處境相對台灣的藍綠和統獨二分法,更為複雜。

View Article



馬來西亞政壇大地震,喜來登政變背叛者與華人選民處境

馬來西亞前任首相94歲的馬哈迪,是世界最年長民選首相,2020年2月24日向國家元首閃電遞交辭呈後,引發馬來西亞政壇的詭譎大地震。

View Article

《血統的原罪》東南亞華人流著中國人的血,就要效忠中華民國、斷送自由嗎?

杜晉軒從幾個角度將這些受難者與僑務政策及其歷史背景關聯起來:首先東南亞華人二戰前在殖民地與中國革命運動的聯繫,到二戰後入籍新興獨立國的新認同之間的張力。

View Article

把故事還給人民—《不即不離》導演廖克發挖掘馬來西亞不敢談論的歷史

在馬來西亞長大、到新加坡受高等教育和當老師、在台灣十多年從事影像文化工作的導演廖克發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他家鄉接納四面八方航海者的多元性,以及東南亞華人漂泊又自由的樣貌;而也正是拉開了距離,卻對於身分、族群有更深刻的認識。

View Article

用我們的語言說出我們的歷史—新加坡華語劇團與華語媒體的歷史反思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的【東南亞華人文化系列講座-東南亞華人時空觀之歷史意識】第三場,邀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沈豪挺主講,講題為《新加坡歷史話語權的競逐:以華語源流社群為中心》,談新加坡建國的過程以及冷戰氛圍下,如何形塑其歷史與國族認同,在這當中逐漸壓縮華語及非官方歷史的空間,華語社群與受到左翼文化影響的藝術團體又怎麼保持其活力,扮演對話橋樑與批判者的角色。

View Article


【書評】宗教與暴力:讀《僧黌與僧兵:佛教、社會及政治的互塑》

劉宇光老師的新作《僧黌與僧兵: 佛教、社會及政治的互塑》消除了這種陳規定型觀念,指出亞洲佛教徒在近現代遭逢軍國主義與國族主義時,把佛教思想實踐價值擱置一旁, 積極的投入暴力實踐,迷失在權力的霸權中。

View Article

【書評】《 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污名、隱喻與觀看自身之苦

「揭示隱而不宣的複雜社會邏輯,以突顯影響特定社群中人的行為、思想及語言等道德規範的文化特質(ethos)」,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紹華過去在討論中國麻風病治理的文章曾寫下的這段話,在她去年的新書《...

View Article

【轉載-時差】「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上)

史書美提出的「華語語系」概念沿用去殖民研究的脈絡,學習前英語和法語殖民地的經驗,來反思漢人中心和中國中心的歷史、語言、文化。這個經典的定義也不斷得到發展,在學界逐漸取代過去的「漢語」、「華文」、「中文」等等用法,華語語系的概念為我們自己尋找身份帶來了可能性。也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 The post...

View Article


【轉載-時差】「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中)

對「華語語系」概念的不同定義或理解,證明了定義本身的彈性跟多樣性。華語世界內部的多樣性跟邊界的開放性,而且這個概念本身是不斷流動的,中國的概念也是在不斷改變的。如果我們來梳理一下史書美老師的概念,它和現在另外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概念——新清史——有一些交互性。從歷史上來看,從明清甚至是更早開始,不斷變動的邊疆裏面所發生的:比如說定居殖民或者是文化上的交互等等,已經對我們以漢人為中心,或者是以儒家為中心建...

View Article


【轉載-時差】「華語語系」:華語世界的權力、多元、和流變(下)

現在有更多的社交媒體、學界和媒體都嘗試和日常生活進行互動,互相生成。大家也在幫助我們尋找新的語言,去尋找新的對話的可能性。比如說clubhouse的出現,證明大家有非常多的對話的需求。但是因為過去對話的不可能,所以導致我們的語言是有限的。所以我覺得華語語系,華語這個概念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華語這個概念或許能夠包容不同的多樣、多元和可能性,為我們提供新的希望。 The post...

View Article

【書評】邢福增:讀《宗教在當代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存續與復興》

據楊鳳崗在《宗教在當代中國》新增的「附錄」指出,三色市場論在中國大陸引起不同討論,惟部分卻具強烈意識形態批判取向。如今,中文版論文的「消失」,未嘗不是代表官方對三色市場論的正式否定及封殺。在這情況下,《宗教在當代中國》 的出版,更突顯其意義,華文讀者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及認識三色市場論與相關的理論框架,及其應用於解析中國宗教變遷的格局。 The post...

View Article

【轉載】超譯《尚氣》

迪士尼漫威影業電影《尚氣與十環傳奇》於今夏上映,從這部描繪華裔形象有別於以往的超級英雄電影,劉保禧挖掘出其中的跳脫中心–邊陲的「反離散」隱喻,並由此延伸到更貼近當代華語社群、超越地域性的「文化中國」。 The post 【轉載】超譯《尚氣》 first appeared on C-Culture Zine.

View Article

【時差】宗教學(一):當代宗教學培育場景 宗教師、跨領域和歷史學

如果我不信教,宗教就與我無關了嗎?研究宗教的人都要信教、都很嚴肅嗎?宗教學研究只關心那些在教堂、廟宇跟儀式裡的人們嗎?為什麼宗教生活跟理解這個世界息息相關?《時差》第十二期播客從方方面面,談彌散在生活中,和歷史、文化、政治、社會不可分的宗教,宗教研究學者和宗教師從他們踏入相關領域的歷程談起。 The post 【時差】宗教學(一):當代宗教學培育場景 宗教師、跨領域和歷史學 first...

View Article


【時差】宗教學(二):看見生活中的宗教 農村人眼中的天主教與漸趨多元的宗教師訓練

談到制度性宗教,可能馬上聯想到保守陳腐,然而普通信徒是怎麼看的?當代社會的宗教師與其訓練,看似與百年前隨的傳教非常不同,但其實有著理解上共同的切入點?《時差》第十二期播客從方方面面,談彌散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宗教,透過歷史去理解宗教生活化的樣貌;也從宗教師的實踐中,去看西方社會「宗教自由」面對當代尊重多元的調適。 The post 【時差】宗教學(二):看見生活中的宗教...

View Article

【時差】宗教學(三):去標籤化的同時避免標籤化 在歷史中看見歧異的能動性與身分認同

過去的人們怎麼看待占卜、方術、魔法、儀式或經典?他們都會說那是「宗教」嗎?符合哪些標準或元素,我們才會稱之為宗教?這個範圍會變動嗎?宗教和理性、知識體系的關係在歷史中不斷變動,這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有什麼關係?西方宗教模式影響當代對宗教的理解,這些模式或典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The post 【時差】宗教學(三):去標籤化的同時避免標籤化 在歷史中看見歧異的能動性與身分認同 first...

View Article


【時差】宗教學(四):比丘尼和守貞女的故事 鬆動性別、種族與階級的本質化結構

重新以瀰漫交織看待宗教,能提供我們理解當代世界的不同視野,鬆動群體間的本質化,比如透過動物的宗教情感,我們可能跳脫人類中心,意識到信仰的其他可能。透過比丘尼、守貞女等女性群體在不同歷史脈絡中,怎麼保有自己的差異、空間與能力的故事,能進而幫助我們面對當代多元族群、性別與權力的結構不平等,走出不同的路。 The post 【時差】宗教學(四):比丘尼和守貞女的故事 鬆動性別、種族與階級的本質化結構...

View Article

【時差】宗教學(五):跨越性別與「正常」的疆域 領導力、網路文學和前現代醫療

從對伊斯蘭世界的刻板印象、冷戰與殖民架構如何影響當代亞洲社會中的宗教、宗教師實踐中對領導力的重新探索,網路文學所再現與想像的方術又怎麼反映當代科技、批判性別分工;一路談到女性生產、身體的正常化問題。背後貫串的是宗教學的跨學科特性,如何跨越既定的疆域與分界,讓我們的理解與認識不會追丟充滿生命力的生活現場。 The post 【時差】宗教學(五):跨越性別與「正常」的疆域 領導力、網路文學和前現代醫療...

View Article


【時差】宗教學(六):信科學也信神水?巫的日常好比水電工? 宗教作為對知識體制的批判

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過去的人或許從不知道;過去的道理如今也可能顯得無比荒謬。回顧歷史,有時一個人身上看到彼此衝突的信念體系;有時候以為扞格的體系卻彼此安好。理解具主導性的知識體制與宗教之間關係的變化,是讓我們能重新思考、批判當前知識體制的一種切入方式。 The post 【時差】宗教學(六):信科學也信神水?巫的日常好比水電工? 宗教作為對知識體制的批判 first appeared on...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1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